1.國內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競爭日趨激烈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雙重競爭和挑戰,但總體上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有利多于不利。從國際環境看,加入WTO,中國服裝企業將面臨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從國內環境看,中國服裝市場格局將迅速進人全面整合期,屆時,國內服裝企業群雄紛爭、國際知名服裝企業和品牌紛紛搶灘登陸,競爭將日趨激烈。
2.國際貿易環境以及世界貿易格局的轉變
從近幾年國際服裝貿易的發展情況來看,服裝貿易一直呈現穩定增長,貿易格局已基本穩定,形成了三大消費市場、三大制造中心和三大貿易圈。三大消費市場是:以歐盟為中心的歐洲;以美國、加拿大為中心的北美;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三大制造中心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等亞洲地區;土耳其、中東歐和北非地區;墨西哥、中南美等美洲地區。三大貿易圈是:歐盟及其周邊國家組成的歐洲貿易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南美國家組成的美洲貿易圈;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及東南亞國家與日本、歐盟、美國、加拿大組成的亞洲一歐盟一北美貿易圈。2005年紡織品配額全面取消后,亞洲一歐盟一北美貿易圈的服裝貿易活躍程度將進一步提高,世界服裝貿易出口、進口格局將有所改變。一方面中國、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家服裝出口將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也將帶動亞洲區域紡織品的進口和歐洲紡織品出口增長。
3.服裝外部資源環境和內部要素變化趨勢的梯度轉移服裝業內外兩市場均呈現出需求穩步增長、需求層次提高、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當前世界經濟已結束持續了較長時間的溫和衰退狀態,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增長時期。今后若干年內,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回暖,我國服裝出口將會持續增長,但對國際服裝市場也不能盲目樂觀。2005年中美、中歐貿易摩擦充分說明,服裝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反傾銷、技術標準和社會責任條款等都會成為發達國家設置的新貿易壁壘。另外,消費個性化與綠色消費潮流的不斷高漲,對國內服裝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時發展中國家服裝產業的比較優勢相似、產品結構雷同、主銷市場一樣,服裝出口競爭更加激烈。為適應日益加劇的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國內產業的梯度轉移不可避免。從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后經貿環境逐步優化,外商投資領域擴大,進入門檻降低,中國正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國際制造業向我國轉移趨勢增強。
4.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設計能力帶動行業創新
目前,我國服裝產業結構水平不高,服裝產業的結構質量也比較低,沒有形成集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等于一體的縱向產業鏈,也沒有形成區域間聯動發展的橫向產業鏈,面料、輔料設計生產環節依然比較薄弱,這些都是我國服裝產業發展和提升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業創新是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一般來說產業創新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在產品層次上的創新,即同類型產品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二是在經濟活動層次上的創新,包括不斷提升的設計、生產和營銷能力:三是在部門內層次上的創新,如從最終環節的制造到更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也包括供應鏈的前向和后向聯系;四是在部門間層次上的創新,即從低價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此基礎上,確定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由低級到高級的四層次創新分類方法:一是流程創新通過重組生產系統或是引入高級技術將投入轉化為產出;二是產品創新,根據單位增加值轉向更高端生產線;三是功能創新,即獲得價值鏈上更新、更好的功能,如設計和營銷,或放棄現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從基本加工到貼牌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到自己設計制造(19wn design manu.facture,Qe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wn brand manufacture,OBM)的轉換常常被視為功能創新路徑。四是部門間創新,把從一個特定環節中獲得的能力應用于新的領域或轉向一個新的全球價值鏈,也稱鏈創新。在服裝產業創新中的重點是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原創技術、提高設計能力。通過原創技術和設計能力的提高來加強企業自主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原創技術具有發明權。一種技術上的創新,是產業創新最主要的推動力。一個新纖維材料會帶來一種服飾性能,改變了服飾的外觀和性能。但是一項技術要成為產業,成為一種消費的時尚,必須經過設計,從分子物理、化學、原料一直到最后的時尚設計。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也要靠設計,就是從產業的結合上,從產業的創新、原創技術和設計能力上,創造自主品牌,以設計師隊伍創業能力帶動整個行業創新能力。未來的服裝設計大師一定產生在中國。
5.品牌發展和營運趨勢市場將成為品牌通路控制者
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是產品附加值的總稱,是企業預設給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品牌毫無疑問成了企業營銷的核心。一般的服裝品牌經營有四種可選擇模式,一是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品牌經營模式,二是以非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品牌經營模式,三是雙主體的品牌經營模式,四是以貿易為中心的一體化的品牌經營模式。服裝品牌經營在服裝市場競爭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具體的經營模式上,通過對供應、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組合,可以形成多種不同形式的品牌經營模式,但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品牌經營,都必須將品牌的開發、維護與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品牌優勢為切入點,將品牌經營真正做好。
6.產業供應鏈發展趨勢條件更加成熟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政策性壁壘的減少,國際運輸和通信成本的持續降低,使得世界各地的市場變得更加容易進入,供應鏈管理的條件更加成熟。許多公司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積極聯絡上下游企業,整合、協調和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不斷擴張自身的供應鏈環節,尋求更多新的收入來源,增強企業和供應鏈競爭力,占據了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在我國服裝行業內部,很多企業也在努力加強核心競爭力建設,營造電子商務環境,增加新的業務能力,外包非主導業務,整合、延伸供應鏈,大大增強了自己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當前,服裝行業在供應鏈管理中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關鍵問題:一是要從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的角度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二是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集成供應鏈,減少物流過程中的浪費,縮短物流時間,并使合作的雙方取得“雙贏”、合作的各方取得“多贏”。三是要真正實現信息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7.新營運模式發展趨勢大而全不如小而精中國乃至世界服裝發展到今天,市場格局已經分化得非常明顯,任何一個服裝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都占據優勢,專業化是今后服裝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尤其是對中小型服裝企業來說,大而全不如小而精。
8.消費趨勢變化為個性消費和時尚消費時代
服裝的最初功能性要求已經不適應消費的變化,當務之急是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續挖掘、整合、梳理和弘揚,要提升民族服裝產業,迎接個性消費和時尚消費時代的到來。從消費需求變化來看,一是消費層次越來越明顯,人群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消費層次分明,層次消費將使服裝市場更加細分。二是品牌消費仍是消費市場的主要導向,而且幾乎已成為普遍化。品牌從高端走向普通,品牌數量也已形成普遍化、規;,因此,品牌消費的提升在于創造和提供適應性品牌、持久性品牌。三是復數消費,多次消費、組合消費、階段消費、臨時性消費、沖動型消費現象越來越普遍。復數消費使服裝成為易耗、易棄品,有利服裝需求增長。四是服務消費,按品牌好感親近、服務方式、質量環境、購物習慣等方式消費服裝,有些以個性化、層次性的方式消費服裝。五是廉價消費,折扣、特賣被視為正常.的實惠消費,是一較大的消費層面。六是個性化消費,個性化、特需型消費近年來日益普遍,一些特殊功能性的要求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關注。特殊功能性服裝和傳統服裝最大的區別就是具有某項特殊功能,面對具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針對性極強,有利于產品的市場細分,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
9.企業尋求新發展空間
只有認清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才能正確選擇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即規;洜I或者是專業化發展。
國內一些大的知名品牌企業已經逐漸在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乘著國家開發西部的政策之風,正在試圖往西部遷移企業的制造基地,這不僅能夠利用西部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同時能夠使自身的資金和技術流向中西部地區,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源和優勢,為企業品牌打人中西部地區、拓展新市場和新空間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也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縱觀眼下國內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往往不局限于服裝,更多的是往其他領域橫向發展,以服裝為依托,積極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使企業在服裝行業內的地位更加牢固。